首页 资讯 > 正文

走过千山万水,为何他们独爱“画”这里? 当前讯息

2023-03-04 23:06:06 来源:杭州日报

在中国古代,画家文人们在游山玩水之际,尤爱以画笔记录大好河山,于深浅笔墨中道尽曼妙山光水色。

3月4日,“鹤隐临平·艺承王蒙”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活动在临平区美术馆举行。此前,全国多位中国画名家深入临平,循迹王蒙、漫步山水,以艺术创作的形式,用笔墨与色彩展现临平山水人文的美好风貌,不仅展现了“元四家”之一王蒙的艺术魅力,更绘出一幅幅新时代临平盛景,进一步提升了临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资料图片)

画作之美,在于画中的风华景致

作为“江南佳丽地”,临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苔枝非自妍,香色作众鹄”的江南赏梅胜地超山、大明堂古趣盎然;“青瓦白墙,水共云天”的塘栖古镇、广济桥烟霭秀润;“云出必雨、群鹤回翔”的临平山、丁山湖高古清逸……诗画江南的写意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鹤隐临平·艺承王蒙”中国画名家采风写生活动圆满举行,一大批来自全国的中国画名家奔赴临平,与临平的山水风光深情对话。历时一年时间,他们画下了旖旎风景,更画下了那些散落在城市中古老山水、建筑背后的历史记忆。

“鹤隐临平·艺承王蒙”中国画名家采风写生活动

名家们循着千年前王蒙的足迹,访王蒙画卷中的卉木烟霞、草堂溪涧,观峥嵘黄鹤山势、探深秀海云洞口、赏广济长虹卧波,临平大美,尽收画纸。

山水笔墨,传承至今,赓续千年临平风华。这些曾经在岁月长河中散发着灼灼光华的历史痕迹与山水风情,在画家们的笔下经历创意加工和时间打磨变成了一幅幅值得纪念的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被观赏的意义,成为了镌刻这座城文化记忆的“时光宝盒”。

画作之美,在于背后的人文故事

一个人可以因为一座城市改变生活的轨迹,而一座城市也可能因为一个人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底蕴。

黄鹤山的风雅韵味除了秀美景致外,还在于那段曾发生于此的悠悠故事,在于它与王蒙之间的不解情缘。

元末明初中国画名家王蒙,隐居黄鹤山近30年,自称“黄鹤山樵”,又署“黄鹤山人”“黄鹤山中樵者”,在此置办田庄并筑“黄鹤山樵草堂”。

历史上归隐山林的名人众多,比如喜欢“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喜欢挥毫泼墨的“八大山人”朱耷,他们都在寄情山水中为后人留下了艺术瑰宝,而王蒙也正是如此。

白日观黄鹤山,见其色,知其象;月夜临黄鹤山,闻其声,感其韵……他就这样在黄鹤山的山间,过着清静的芒鞋竹杖、潜心画事、卧白云、望青山的隐居生活,其大量精品力作也在此绘就,而这也成了他隐逸心态的象征。

王蒙 《谷口春耕图》

王蒙曾说:“我于白云中,未尝忘青山”。著名的《谷口春耕图》即为王蒙隐于黄鹤山“耕读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青卞隐居图》《秋山草堂图》等山水画作,也都是临平山水在其笔下的写意呈现。

欣赏王蒙的画,不仅是看他磅礴的画笔,更要读懂他抒发的生活理想和情感。王蒙作品中那种苍莽深秀中见润泽的感觉,对于中国明清乃至近代的山水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他闲云野鹤般的人生经历以及“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独特品格更给予后世的我们启迪与深思,更为临平这座城市留下了风骨与风姿。

画作之美,在于城市的诗意未来

透过名家的画笔,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有山水风光、历史底蕴的文化城市,也能因此预见属于这里的“诗与远方”。

临平在历史上素有丝绸之府、花果之地、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其7000年人类居住史、5000年人类文明史、1800年文献记载史和1000年建城史构成了临平这座文化之城,大运河文化、上塘河宋韵文化、超山梅花文化、玉架山文化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吸引了王蒙、吴昌硕、潘天寿、金农等大量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

广济桥

临平山

自唐宋以来,苏轼、陆游、范成大等1000多位雅士名流为临平创作了6000多首诗词,孕育了俞槌、褚无量、沈谦、钟化民等大批名人名家。

城市的诗情画意赋予了画家们源源不断的灵感,而这些大气磅礴的画作也赋予了城市灵魂。临平旧时的风韵也正通过各种创新举措在新时代激发着人们内心中对文化的渴求与独特情感。

当下,临平全面启动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建设,围绕大运河文化、宋韵文化等核心,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城、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大力推进文化理论研究、文化地标打造、文化品牌塑造、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提升和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上塘河宋韵文化带等重大项目建设……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迈向现代化新征程中更丰富、多样、精彩的文化临平正呼之欲出。

关键词: 呼之欲出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